马上又到“6·9”国际档案日了,各地档案部门照例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,从法治宣传、知识竞赛、专题讲座、文创展示到“走进档案馆”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是档案部门和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难得机遇,当然要用好用足用活。
设立国际档案日,主要是通过宣传活动,树立档案部门和档案专业的形象,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档案和关注档案事业,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,增加档案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。我们设计的各种形式,都是为了服务这样的目标。
这里的题眼,是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这是因为,我们所看到的,是社会上很多人没有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感受,认识不到档案具有面向未来存史留凭的价值,具有维护历史真实面貌、保障群众根本权益的作用,本来应该融合在各种活动中的档案工作,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融入进去;一些公职人员在履职活动中,也不注意留存原生资料,更不用说及时归档了。正是社会档案意识普遍比较薄弱,不少人把分内的档案工作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工作,当成了额外工作,甚至当成了累赘。
当然,提升社会档案意识,不能只靠每年一天的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,而是需要将档案意识的灌输和宣传,作为经常性工作,绵绵用力,久久为功。国际档案日,不妨启动这样的宣传,或者展示宣传的效果。
要大力宣传“人人离不开档案”“档案与人人相关”理念。实际上,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与档案打上了交道。出生医学证明、户籍档案、学籍档案、人事档案、病历档案、婚姻档案、社保档案、房产档案、公证档案,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档案虽然未必都保管在综合档案馆里,但在现代社会,哪一样档案缺失了,遇到不时之需,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。一些地方推广社区家庭建档活动,在国际档案日开展家庭建档知识讲座、业务咨询,展示一些“家庭建档示范户”的成果,还有的地方举办“家庭档案 城市记忆”之类的图片展,诸如此类贴近实际、贴近群众的举措,能够让民众对档案可感可触,也有利于保存社会记忆,是灌输档案意识的好办法。
应该从大学阶段就抓好档案教育。如果能开展相关档案课程,当然是最好的。这需要大学教育者的胆识,也需要档案部门的呼吁。校史馆就是开展档案教育的最好场所。一所大学的历史和传统、学风和精神、人物和成就,都浓缩在展出的各式各样档案包括实物档案里。莘莘学子参观校史馆,触摸的是档案,感悟的是底蕴。档案部门也可以找好结合点,助力这样的档案教育。2024年的国际档案日,四川省档案馆就联合团省委组织实施了全国高校在川大学生宣讲“万档思政”志愿服务项目,积极探索档案思政“讲什么、谁来讲、怎么讲”的方法路径,创新开展档案馆、团委、高校协同联动,探索了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,创出了档案思政和档案教育品牌。可以想见,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走上社会,自然会熟悉档案工作,亲近档案和档案馆。
要宣传和落实好档案工作责任制。《档案法》强调,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形成档案的机关、团体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,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。《档案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要求落实档案工作领导责任、管理责任、执行责任,健全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档案完整与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相关制度;强调应当归档的材料,任何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拒绝归档或者据为己有。实际工作中,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。比如在机关,正常的是,在领导干部任职到岗后,档案部门应当及时送达一份归档范围提示。但最终归档没归档,好像没有人去督促检查。十几年前,国家档案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过一个《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》,但这个规定没有“长牙齿”,导致相当一些同志没有档案观念、缺乏归档意识,该存的不存,该归的不归。加强对档案工作责任制的宣传,强化相关责任人的档案意识,看来应当成为档案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。
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。重视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即便没有“世界读书日”,我们也会把读书视为日常。今年的6月9日,我们就要迎来第18个国际档案日。尊史崇文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我们希望,即便没有“国际档案日”,全社会也都会把存史留凭的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为日常。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